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的预防性治疗

2025-09-01 61
分享到:

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的预防性治疗

结核潜伏感染 —— 早预防 降风险

image.png 

结核病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算全球有1/4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人数约20亿我国的感染人数超过2亿。

一、什么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会5%10%的感染者在其一生中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


二、结核潜伏感染有哪些特征?

主要特征有:(一)没有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盗汗等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二)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三)不具有传染性。

 

三、如何检测和诊断结核潜伏感染?

在预防性治疗之前要在医院进行筛查和评估。目前,推荐用于结核感染监测的技术:(一)皮肤试验:费用少、操作简单,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主要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和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C)等。(二)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受卡介苗接种和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但操作相对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四、预防性治疗的推荐方案有哪些?

(一)化学性治疗1.异烟肼、利福喷丁联合间歇方案:每周2次,疗程3个月(推荐)2.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方案:每日1次,疗程3个月3.单用异烟肼方案:每日1次,疗程6-9个月4.单用利福平方案:每日1次,疗程4个月

(二)免疫治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适用对象:15-65岁潜伏感染者。接种6剂,每剂间隔2周,<2.5个月

 

五、预防性治疗流程包括哪些

(一)排除活动性结核病:治疗前开展症状筛查、全面体格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二)排除禁忌症:治疗前了解服药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是否有耐多药患者接触史)、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三)登记管理:所有接受预防性治疗者都要登记管理。(四)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1.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有转氨酶轻度或一过性升高、轻度胃肠反应、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能耐受。如有不适,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就诊。2.治疗期间随访观察:2周末、1个月末及以后每月末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直至疗程结束。(五)停药指征:疗程结束时需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如未见异常,则预防性治疗终止。如发现异常阴影,需进行临床排查;若诊断为肺结核,则立即开展抗结核治疗。

未开展预防性治疗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应在首次筛查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监测是否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六、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结核杆菌感染呢?

结核病预防的基本环节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个人而言,尽量远离传染源,注意开窗通风,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会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的愉悦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咨询电话:通江县疾控中心 0827—7222226

         通江县人民医院 0827—7237922